话说 Soligor 秀丽的老镜头
发表时间:2009-03-18 来源:无忌论坛 作者:fruitbear 评论:0查看
几只贴牌的 C/D 微距头也相当好,55mm f2.8 Macro 和 100mm f2.8 Macro。前者 Vivitar,Sigma 都有。后者比较少见。这两只镜头都是 1:2 的,要加上专用接桶才能到 1:1。还有 90/2.5 Macro,1:1 的,就是 Vivitar 90/2.8 的那个。105/2.8 和 Vivitar 的那个也一样,都是很好的镜头。
在可换接口镜头系列上,秀丽推出了自己的 I-S 系列,从产品特征上看,这个系列应该和后期的 MC 系列同时。有几个高规格的定焦镜和变焦镜。产品的特征也是蓝色镀膜和绿色都有。做工非常好,镜头前端有电镀白圈。多数也是图丽造。
这是 I-S 28mm f2.5:
折返头有个 500-800mm 变焦,当然这是贴牌的,其他独立牌子也有。
3)80 年代:
这段时期到了单反发展的成熟期。新光学结构该出的也已经出了,该改良的也改良了。所以到非球面镜片大量使用和自动对焦问世的 80 年代中期之前,光学结构基本上已经发展到尽头。改动的只是一些市场导向的成本控制带来的材料变化,和低端产品光学结构的简化。如使用塑料件,Nikon 的 E 系列镜头和独立镜头厂家的变焦镜头等等。这个时候大家产品没啥新花样,只能竞争价格,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产品线越分越细,用料和做工也越来越差,价格当然就越来越便宜。
这个时期的镜头大都是对 70 年代末的产品线一些小的补充。具体有哪些也不是很容易分辨。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期的镜头开始不标 C/D 字样,因为这个时候普天下都是用电脑辅助设计了。当然在倒闭后的 Soligor 牌子的新镜头,如 AF 镜头就应该不是原来的秀丽了。
一只贴牌 35-70mm f2.5-3.5 MC 微距到 1:2.7 非常好,我手上的是编号 97 字头,没有 C/D 标志,但镀膜明显好很多:
这支镜头相信在 79 年就已经上市,因为我看到过那年的宣传小册子。很多人把它和 Angenieux 的那只镜头联系在一起,还有的把 Jena 35-70/2.7-3.5 也拉进来... 不过这两家欧洲老牌镜头公司也都是独立品牌,加上镜头规格也都几乎相同,所以和 Soligor 有联系也未尝不可。这支镜头相当锐。以我的经验,80 年代的小变焦比镜头都相当好,特别是 35-70 焦段镜头。Tamron 的那只 f3.5 恒定也相当锐,Tokina 还有个 f2.8 的,后来 Nikon 的那个 AF 2.8 头则更上一个台阶。
两只 Dual Focal 双焦镜头比较特别,28-35mm,85-135mm。当时的广告上宣传这种镜头在两个焦距上的成像要比通常的变焦镜头好,而且价格低。这种设计在当时的电影摄影机上用的比较普遍。
在活口镜头上,秀丽勉强推出了 U/S 系列。我相信这个系列也诞生在 78-79 年左右,当然也延续到 80 年代,所以就放到这个阶段里也未尝不可。这个系列没有定焦镜头,只有几只变焦镜,显得力不从心。镀膜明显比 I-S 系列好不少。但是由于当时已经打不过当时 Tomron 腾龙的 Adapt2 口,所以生产了没多少也就停下来了。今天的二手市场上很少见。
这是我手上的 U/S 28-80/3.5-4.5 微距到 1:3.8:
秀丽这个时候却快到了尽头。几年前 Miranda 相机公司的破产给 AIC 打击非常大。加上在 C/D 镜头系列没能撼动 Vivitar 的地位,反而使自己的市场越做越小。权衡之下还是要早点关门大吉。
总体看来,Soligor 镜头虽然在规格上虽然不及对手 Vivitar,而且在竞争中又是失败者。但它留下来的产品还是有不少值得后人回味和把玩的。特别是几只代工厂牌子不多见的的镜头。当然了,一些别家找不到的同一支镜头,到秀丽家里或许可以。对那段历史或者产品感兴趣的朋友值得留意一下。但你要有耐心,因为今天的二手市场上这个牌子相对少,而 C/D 系列的大光圈定焦镜头就更少了。别忘了你自己要多练练拆洗镜头才行......
在我的经历中,C/D 系列变焦镜头大多数都光圈叶片漏油,开合不灵。镜片多有霉。老一些的经常有胶合镜组有开胶。所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网上说 16/17 字头序号的是 Tokina 生产,37/38 为 Kiron 造。仅供大家参考。
本文部分参考的文献资料来源:Soligor网站、Wikipedia(维基百科)、 米兰达公司经理Lee Mannheimer的书信。
原帖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