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新品走廊 器材评测 市场行情 器材日志 资讯专题 无忌活动 新书试读 资料库
行色中国行色世界车约同行户外日志行色专题
首页>资讯频道>无忌评论>

Nikkor世界:Auto物语

发表时间:2009-02-13 来源:无忌网友 作者:哈里·卤鸭 评论:3查看


  夜色迷人:大口径广角28mm/2和35mm/1.4


  1970年代,高感光度仍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要进一步拓展弱光下的摄影领域唯有大光圈一途。nikkor-N auto 28mm/2和nikkor-N auto 35mm/1.4同在1971年发布,是最早使用C镀膜的auto镜头。早期出厂的部分没有标上N.C,但实际上这两型从一开始就是C镀膜,并没有单膜的版本。Auto 35/1.4前期配置9片光圈,后期修改为7片,同时把标示改为N.C 35/1.4,区分比较容易。两只广角大光圈镜头外形体积重量都十分相似,是非常相称的弱光两兄弟。

 


  这两只大光圈广角镜头在设计上的难点,在于全开光圈时的收差控制,为此尼康把原型中枚数较少曲率较大的大口径镜片分解为曲率较小的多枚镜组,通过之间的配合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同时两枚镜头的口径也由此得以小型化统一到52mm。其中35/1.4自1971年发布以来,历经多次改版,其间升级过镀膜,修改过镜片材料,但光学镜组的基本设计一直不变,直到今天仍然在产,生命力超过37年,是最长寿的nikkor;而它的52mm口径也一直是市面上最小型最紧凑的一支35/1.4。

 

 

 


  实拍上,两只大光圈广角头拥有令人叫绝的画质,全开光圈的成像也能提供优异的分辨率,色彩厚重油润,在夜色下的表现让人着迷,拍摄人像有一种奇妙的活生感,这大概就是所谓顶级镜头应该有的素质了吧。

  艰难的历程:历经三次大改的35mm/2.8


  Nikkor auto的三支Auto 35mm按光圈大小分别是2.8、2、1.4三个规格,涵盖低中高档次。其中35/2.8最早发布(1959),从最初的nikkor-S auto 3.5cm/2.8到停产时的Ais版本,光学结构经过三次大改。前文说过,单反用广角镜头的逆望远结构直到1961年2.8cm/3.5的发布才真正成熟,这枚3.5cm实际上是在天塞结构前外加一个凹凸镜片构成的前组实现的小广角,这种“将就”型的设计在性能上没有任何优势,反而在制造装配上要求非常高,以至于当时虽然与大F同时发布,却因生产上的滞后晚了两个月上市发售。3.5cm的问题促使尼康在发布之初就立刻着手改进,但天塞后组的先天限制,既不能很好的修正各种像差也无法降低装配要求,在原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几乎不可能,只能推倒重来。

 

 

  新版的Auto 35采用了高斯型后组,由原来的7片5组改为7片6组,相比前一代球差、彗差和像面弯曲都得到很大的改善。第二代Auto35/2.8生产了大约11年(1963-1974),没有再遇到生产上的问题。前文协本善司为2.8cm/3.5开发的“凸凹凸凸”后组是个神奇的组合,解决了大部分广角镜头的难题,但并没有应用到两代Auto35/2.8上。直到Auto时代的尾声,尼康开始大幅调整生产线,同时也因为35/2采用逆望远结构收到良好成效的影响,决定再次改进35/2.8。最后一次改进力求使用更少的镜片以配合新的生产流程,同时必须得到更高的性能,其核心便是采用当时已经十分成熟逆望远设计。最终版的设计结果与主流的广角结构非常一致,也使用了类似逆望远+“凸凹凸凸”后组的形式,定型设计一直沿用到停产。没有找到明确的说法, 但35/2.8大概是nikkor同型镜头大改次数最多的一支了吧。这三支不同结构的35/2.8,一支比一支更进步,到最终版本几乎完全克服了各种收差,逆望远结构中原理性发生的桶形畸变也得到了很好的抑制。纵观尼康的三支35mm广角镜头,35/2.8经历三次大改,35/2直到最终停产也保持不变,35/1.4的最初设计更是保留至今仍然在产,可谓经典。受制于时代背景、技术条件、生产条件,一枚优秀镜头的诞生显然比想象中更加不易。我们为创造经典的伟大发明家所感动的同时,是否也该向那些坚持不懈不断改良、修正提供更高水准产品的工程师致敬呢?

 

  原帖地址:

  Nikkor世界:Auto物语

 


(共3条)更多点评 >>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密码:

精彩博客更多

百色福禄河

作者:良友

福禄河,“绿水影青山,青山雾飘渺;游人戏绿水,水娇人更娇”。

微笑

作者:夜雨潇湘客

微笑,似蓓蕾初绽。这朵花,植根于美好的心灵。